—在政协常州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我市城市建设这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城市的规模和容量,还是城市的环境和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几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城市的发展不但提升了城市本身的品位,而且由于城市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困难和矛盾也在积累,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制约和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宏观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将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及时调整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确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思维,实现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跨越,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近几年来,为了抢抓发展机遇,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城市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基本上是属于资源拉动型,因此,在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扩大城市规模效应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一些困难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是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资源的紧缺。这几年,城市发展的投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出让土地资源。少数地方用地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储备下降。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七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净减少305万亩。众所周知,土地对我国来说属于稀缺资源,再加上本地区的土地资源基本都是优良耕地,国家对用地的宏观调控越来越严格,城市的用地空间十分有限。此外,为了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随着补偿政策的逐步到位,征地的成本也将不断攀升。因此,依靠目前这种用土地资源换取城市发展的思路难以长期为计。事实上,我市一些区县,土地资源已经出现紧缺,亮起红灯。
二是巨额的信贷债务带来的金融风险。这几年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码,动辄数亿、数十亿,虽然名义上是各类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但实际上政府是融资主体。由于“投资”与“还贷”脱节,又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随着这几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政府事实上已经形成较大的债务包袱,后续贷款难度也越来越大。政府财政虽然年年有较大增长,但本身负担很重,还贷能力有限。高额的债务有可能给后续政府造成较大的压力,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还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
三是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可能导致社会和谐度的降低。由于在城市改造和扩张中拆迁、征地等工作速度过快,规模过大,相应的安置和补偿政策难于全部、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侵害了部分农民和城市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少数地方运作粗放和操作过急,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如不能及时化解,将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度和社会的稳定度,城市的整体凝聚力和城市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将被弱化,甚至导致政府与群众、城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对城市长远、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不利。
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的失衡。多年来,我市城市发展的思路和许多其它城市一样,比较注重“硬实力”的提升,在城市“硬实力”实现超常发展的同时,以区域品牌地位、市场环境、人才储备、技术优势、文化品位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城市“软实力”提升相对滞后。少数地方和部门在追求“硬实力”的过程中,由于功利驱动,一些可能导致企业和社会行为异化的非理性手段和措施有所抬头,对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产生较大负面效应。
针对上述困难和矛盾,在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建议:
1、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经济发展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认真梳理现状和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大胆创新,根据新的形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要从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事求是地研究城市自身资源的承载能力,确定城市积极、稳妥、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在发展模式上,从“资源拉动”向“效益拉动”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偏重“外延扩张”向“提升内涵”和“外延扩张”并举、以“提升内涵”为主转变;从注重提升“硬实力”向提升以“软实力”为重点的综合实力转变,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精”,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来。
2、高度珍惜和精心经营土地资源,放大城市土地效应。一是严格执行土地审批制度,本着节约用地、精心用地和效益为先的原则,精心控制用地规模,合理利用资源,把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二是重视城市各类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特别是开发区,要从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通过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特点预测产业分布和合理规模,规划和控制开发面积的总量,杜绝盲目圈地。三是变粗放式的“圈地生财”为精细化的“集约用地”,要通过集约化经营实现各种基础设施的共享,减少基础设施总量,节约土地成本。四是引入高效利用土地的诱导机制,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制订体现出强化土地高密度利用的机制,如土地单位面积最低容积率等,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五是鼓励发展“零资源经济”和“循环经济”,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精心操作,努力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六是进一步对现有的用地项目进行清理,闲置和浪费用地要坚决收回和进行复垦,不合理部分要进行调整,抓紧时间认真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努力降低和减少损失。
3、努力拓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现有城市投融资机制渠道狭窄,又缺乏补偿机制,因此,要进一步通过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作来拓宽城市的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融资机制的多元化。要全方位挖掘城市的资源,引进竞争机制,使城市资源自由流动,通过市场之手,将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建设的“活资本”,将蕴含有形或无形价值的城市资源转化为建设城市的滚滚财源。为此,要精心发掘和组织一批城市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可赢利重点项目,抓住项目融资这条主线,大力开展招商活动,主动出击,公开“吆喝”,与国内外资本广泛寻求对接,通过推介和招标等市场运作模式,吸纳更多的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参加城市项目建设,形成“借钱—生钱—还钱”的良性机制。要努力挖掘和盘活城市的现有的存量资产,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和股权运作,使资产变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要通过有价值项目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筹措城市建设和发展资金,实现城市的滚动式发展,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推动建立城市发展基金,向社会广泛筹措建设资金。
4、高度重视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精心挖掘和塑造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的个性和品牌。首先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人文环境。在以“尚文重教”、“诚信礼义”、“经世致用”和“开放兼容”为特色的常州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抓手,精心打造以“诚信”和“创业”为内核的深入人心的常州现代城市文明精神,全方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这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制高点,也是创建城市品牌和个性的着力点。其次是进一步完善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力要素市场,全力打通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和商品流自由畅通运行的渠道,消除一切形式的垄断和干预,为“兴业”和“商贸”创造一个高度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广阔发展空间。第三是建设法治政府,着力营造“以人为本”、以“法治”为中心的公正、公平、安全、有序、和谐的城市人居“软环境”。与建设生态、环保、园林城市相比,人居“软环境”的营造具有更大的难度,但对城市的科学发展和有序运行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要以建设“法治江苏”和“平安常州”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法治机制,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努力推动城市法治化进程。
5、以人为本,善待百姓,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城市建设和发展就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为此,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按规定合理给予补偿,努力降低损失;要本着以人为本、善待百姓的理念,实现人性化操作,努力理顺情绪,减少矛盾。尤其要注意的是,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只能推动而不能制造,要合理规划,量力而行,顺势而为,使城市建设纳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探索和实践我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坚信,一个具有现代概念和强大经济生命力的常州市,一个富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常州市,不远的将来必定会在长三角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