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内容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2009年政协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0-04-22 浏览次数:  字号:〖
 

—在政协常州市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就此,市委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尽管如此,我市中小企业仍感步履维艰,在中小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和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们认为,目前宏观环境倒逼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对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倒逼。如何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行政与服务的效能,既是破解眼前困难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前提。

    截止2007年底,全市企业总数为66101户,除19户大型企业外,中小企业66082户(若含微型企业约16万户),占99.9%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750户,规模以下中小企业62032户,分别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18%92.82%。我市中小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024万,创造的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6%。调研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不仅是未来推动我市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国家税收的主体,而且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石。就我市中小企业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一是规模总量不断扩张,但户均规模仍然较小。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约3638.19亿元,销售收入约3555.4亿元,实现利税约67.65亿元,实现利润约64.58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85.5%85.2%88.6%87.2%。这说明我市中小企业规模总量在不断扩张,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但是,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利润则仅占两成左右。换言之,我市90%以上的中小企业经济规模依然较小。

    二是集群化倾向明显,但企业集中度不高。2006年度,我市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42个,实现销售1050亿元,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共9000余家,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4%。调研结果表明,我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虽渐成趋势,但集群销售规模偏低,集群内企业数量偏少,且相对分散,关联度不高。2006年度我市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7个,最大的“湖塘纺织”集群销售收入尽管达到250亿元,但集群内中小企业规模小而散,尚未形成密集型企业集团。约占86%的中小企业目前仍然游离于集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除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盈利能力较高的中小企业外,一些小型企业随时都存在倒闭的可能。

    三是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但产业层次总体较低。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是仍以机械、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塑料、建材、电子为产业主体,其中机械冶金占50.93%、纺织服装占14.3%,化工医药占15.98%、塑料建材占5.95%、电子占5.53%、其他产业占7.32%。经对我市中小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冶金产业占半壁江山,但高新技术企业仍为数较少,即使制造业等支柱型产业,其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也普遍较低。目前,我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的企业约1018家,但其平均产值远远低于全省平均产值。这说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仍然是我市中小企业的主体特征,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亟待进一步调整和提升。

总之,由于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集中出台和市场竞争的炽热化,我市中小企业正面临信贷融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瓶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为应对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央已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提供了战略机遇。面对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破解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瓶颈”制约,实现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调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该问题的路径选择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经验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表明,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才是破解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认为,应合力构建常州区域特色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携手架起中小企业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效沟通的桥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这不仅是帮助我市中小企业克难求胜,推动或实现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与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环境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小企业单纯地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产业升级、增长方式调整,必须依附于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必须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优化管理环境。2003年,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江苏省也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条例》,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建议我市出台与国家和省里文件相对应的专门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期政策和近期措施,分类指导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发展。要针对多部门管理中小企业的现状,逐步打破部门界限,积极整合各行政部门及其下属部门服务资源,着力建设好综合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定位政府职能,一方面要探索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方式,提升政府为弥补市场空缺而创建的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措施,将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职能明确授权给非政府组织。

   二是营造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应出台鼓励民间投资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服务市场领域,激发服务市场的发展活力。应加大对民营服务机构的培育引导,对条件成熟的全额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可推动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事业单位改制。针对我市中介机构数量不足,且服务能力较弱的现状,应进一步推动商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和对专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引导,逐步形成由企业自愿组成、以服务和自律为宗旨的综合性的非盈利性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使其在服务市场中有序发展并与其他性质的服务机构共同享有政府支持的公平机会。

    三是激发需求环境。针对我市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小富即安”、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现状,应不断挖掘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激发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借助社会服务机构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促进各服务机构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调节下,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咨询诊断、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切实加大有效投入,针对性地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走上自主创新、吸引人才、吸纳资金、健康成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发挥核心机构的作用,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机制建设。

    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面向全市中小企业的核心服务机构,目前的机构建设难以承担应有的服务职能。为此,我们认为,要以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有效配置服务资源、开发服务产品为原则,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全力打造或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核心机构的有效运行机制,提高核心服务机构对行政资源的整合能力、政策落实能力、信息沟通能力,使核心服务机构起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决策助手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要。

    一是完善协调机制。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各类服务机构的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通过政策、法律、经济手段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在建设好核心服务机构的同时,应推动一般意义上中介服务机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以满足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需求。

   二是建立绩效机制。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对服务市场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制定面向各类服务机构的、能够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和战略意图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积极推动独立评估机构和监管职能机构的建设,并通过考核、激励、监管、问责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提高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三、创建“五大”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

    我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科技、管理咨询、市场拓展、创业与就业服务等职能。尤其今年以来,我市开展的“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的活动中,14个政府职能部门已出台206条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共度难关,有效缓解了企业生存发展压力,但是,对帮助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而言,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过程,其体系框架的构成和有效运行需要多种服务平台的联合支撑。

    1、努力实现服务机构的联动共赢。就我市各级已建立的社会服务机构而言,市级各行政性服务机构、市级公益性、商业性服务机构处于社会服务体系的上端,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各辖市区应根据自身产业优势,结合现有资源,在服务功能的定位上有所侧重,努力构建各类“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一些高新技术区和开发区,可结合科教城和新能源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一些传统产业集聚的区域,则应强化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专业服务。努力形成一个市级“强”、区级“专”、乡镇街道“广”的服务网络。市级公益性服务机构与辖市、区公益性服务机构之间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应积极开展业务拓展、会展服务、人才培训、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在工业集中区和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可推动建设服务联盟,在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商业性服务机构之间应逐步形成功能合理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

    2、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的服务平台。根据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目标, 在融资、科技、人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应立足我市产业调整目标,重视构筑与我市产业导向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五大”服务平台,努力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

    一是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和平台,根据我市目前现状,应重视成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导的担保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基金,切实加大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还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积极扶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和扩大社会资本运作,鼓励国外及其他省市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二是费税服务平台。赋税(费)的公平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应进一步整合职能部门的行政服务资源,对我市涉及中小企业的地方性费税进行彻底梳理,及早出台专门的地方性费税减免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有关费税减免政策,重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国家省市的有关费税优惠政策进行公示解读宣讲,使广大中小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常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三年计划》,要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确保研发经费投入的逐年较大幅度增长,以体现技术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建立担保机制、支持风险投资等联合手段,吸引社会资金组建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及其他研发机构的创新效率。着力改变中小企业企业在研发上各自为政且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中小企业间或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联盟,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互补和整合,形成新的技术开发能力。要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国内与国外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集中研发力量,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研发速度,共享创新成果,增强对外竞争力。切实加强“一站两中心”(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各级各类专业性科技孵化器,推动中小企业加速集聚,培育高成长性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塑造。

    四是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创业与就业服务是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人才服务又是其核心。在重视海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的同时,应启动企业家素质培训工程,大面积提升企业家素质。对初始创业人员的培训还应给予一定支持,以提高企业创办的成功率和生存率。目前,针对我市培训市场小而散的局面,可制定系统人才培训政策,积极引进权威培训机构,做大做强人才培训市场,以缓解中小企业职业培训的压力。

    五是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及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全方位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应用与需求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中小企业数据库,建立完全意义上对中小企业咨询服务有效的网络载体。同时,应进一步拓宽信息咨询服务涵盖面和信息咨询服务透明度,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利用的成效。(执笔:谭  震、韩红卫)

 

 

 

版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6045106号)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A座1楼

邮箱:mgczsw@163.com   电话:0519-85683869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