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专栏 - 党员风采 - 内容
 
改写中国印染产业历史的人——记2008年度“国家科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仲兴
发布日期:2011-03-15 浏览次数:  字号:〖
 

2009年1月9上午,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研发的“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市民革党员、东高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目负责人赵仲兴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国是个纺织大国。每年纺织行业排放的废水达9亿多吨,其中印染排放的废水占了80%以上,耗水的回用率却只有7%。印染业的废水不但量大,而且成份复杂,极难处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三高一低”成了印染业致命的通病。

印染业需要革命,印染业呼唤革命。多少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终究功亏一篑。因为这毕竟是一道带有世界性的难题,要彻底破解,谈何容易。

曙光终于在2006年初现,一家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印染企业,常州东高染整有限公司爆出消息,一种由他们开发并成功运作的“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经过近6年艰苦努力,终于成功诞生。介绍这种新技术时,第一句话就让人感到石破天惊:“本技术在染色过程中无工业废水产生。”换句话说,对于重污染排放的印染行业来说,竟然实现了零排放!

新技术在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突破:与传统染料染色工艺相比,资源消耗仅为后者的45%,其中节水指标达到94.8%,节电34.8%,节约蒸汽63.4%,节碱、节盐100%,节约涂料28.2%,节约助剂56.5%;与传统工艺比,厂房面积可以减少65%,设备投资减少50%;在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成品率高达99.5%以上,每米售价可高出传统产品0.51.0元。如果在全国50%的印染企业中推广,每年可节电7亿千瓦时,节约蒸汽1200万吨,减排废水3亿吨,COD减排3亿吨。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枯燥的数字,是因为这些数字太神奇了,如果用“改写中国印染产业历史”来形容,也不为过。领导这场革命的不是专家院士,而是一位“草根”企业家,一位与印染行业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印染,常州东高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仲兴。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赵仲兴,江苏常州武进人,民革党员,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困,9岁父亲就去世了,念到小学就缀学,但他没有向生活低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不但独自闯荡生活,而且刻苦学知识,学技术,他当过检修工,修汽车、修锅炉、修织机,凭着 18的高头,他也曾是农民篮球队的一员骁将,不管做什么行当,他都敢闯敢干,永远不服输。

上世纪70年代初,他进入武进第二染织厂,从此与印染行业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在国营厂打拼,后来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自己开始创业,在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他也曾历经坎坷曲折,几起几落,既饱受了行业风雨的洗礼,也看到过憧憬中彩虹的绚烂,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始终百折不挠地前行。1996年,他移师常州东南开发区,先是与人合作办起了“东南染织有限公司”,2002年,他又创办了“东高染整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创业。

“我和印染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比你们更清楚污水的凶险。”赵仲兴说话的口气多少有点倚老卖老,事实也确实如此,对印染行业,他有足够多的发言权。

“在有些人眼里,我是个草根企业家,但我是个有良心的企业家。”说到这里,他有几分感伤,“说句心里话,污水始终是我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但问题是确实找不到什么好办法治它,慢慢地,大家都麻木了,反正嘛,印染业就这么回事。”

“你麻木了没有?”我问他。

“有一点,但一颗心始终悬着。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做这个行业,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负罪感,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真的感到,如果再不想办法,这个行业混不下去了。”

他顿了一下,仿佛在遥远的记忆中搜索自己的思维,“我不是印染化学的专家,但我有优势,我有经验,还有一股死不服输的劲头。我会创造奇迹的。”

有一次,在和几个同行朋友闲聊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印染污水的办法?比如说,不用水。”

“不可能,印染就是要用水,‘染’字不就是有三点水吗?染过后的水不是污水,难道是清水?”朋友的话使他一时无言以对。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成天在车间里转悠。这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股气味,他是太熟悉了。多少年来,从老祖宗开始,印染行业大家都这么做,即使有些什么新工艺,但基本架势从来没有变过。

究竟怎么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水排放呢?他一遍又一遍问自己。渐渐地,他有些明白了,要不产生污水,必须彻底改革老传统,除了用“干涂”代替“水染”,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别无其它出路。

但是,涂料着色不是没有人做过,问题是质量根本过不了关,作为老印染,他心里非常清楚。要解决污水,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似乎见到了一丝曙光,但转瞬间又熄灭了。他陷入了长考。

忽然有一天,一个信息让他再次燃起了希望之火。国家“八五”期间曾经有个“涂料染色新工艺”的攻关项目,但这个课题后来由于难度太大和其它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一些企业搞成了“半吊子”,主要科研人员在课题停止后也已经解散和流失。

为什么我不能试一试呢?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股东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那个涂料染色新工艺,难度和风险都很大,那么多专家都没有搞成,不得不放弃,说明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一个小小的印染厂,有多少资金和技术力量?再说,现在常规轧染赚钱形势这么好,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要上马难度这么大的项目,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科研开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效益回收都是未知数,企业肯定承受不了。

这些都是大实话。

他苦口婆心劝说大家,常规的染色工艺在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下,已经是末日黄花。沉重的治理成本、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政策,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常规染色的发展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面料才是印染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

虽然意见没有完全统一,但他下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力排众议,果断拍板,一个字:“上”。

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自筹了2000余万资金,带领公司9名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历尽千辛万苦的寻访,请到的部分外援人员,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始了呕心沥血的研发。说句实在话,勇气归勇气,项目却不一定成功,赵仲兴心里清楚,如果失败,一切投入将付之东流。

无非是“摸着石头过河”,无非是“再交一次学费”,赵仲兴坚决不退缩,他要带着东高人,摆开架势义无反顾地大干一场。

公司投资组建了高科技实验室,并且邀请国内著名的上海东华大学、国家纺织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设备研究所等众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盟,共同参加攻关大战。

“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听起来很拗口,让我们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把颜色印到布料上有两种途径,一是用涂料涂,二是用染料染,前者就用水很少,但后者必须大量用水,新技术属于前者,属于涂料染色。把涂料均匀牢固地涂到坯布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涂料颗粒是带负电的阴离子,而布料纤维也是带负电的阴离子,由于同性相斥,涂料与纤维互相排斥,很难印上去。因此,要实现涂料染色,首要要攻克的难关是“变性技术”,就是通过某种办法,使布料纤维从阴离子变为阳离子,这么一来,异性相吸,就能将涂料颗粒牢固地和布料啮合在一起。

东高人坚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开发出理想的变性剂,从理论论证到实际试验,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在赵仲兴带领下,无论是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工人,大家都没天没夜疯了似地猛干。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试验,总算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变性剂。

事实证明,变性剂研制成功仅仅是开了个头。变性技术不是变戏法,要做到能连续、均匀、彻底地变性,除了有好的变性剂外,影响变性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变性时的浓度、温度、酸碱度、浸轧时间等等,每一个因素的失误,都可能让变性过程达不到预定的要求。果然,试验一次一次做,失败一个接着一个来,每次失败,都要染坏几千甚至上万米的布,最多一次,一天就搭进去68万元。钱,就象水一样往试验里扔。

为了摸索最佳变性工艺过程和实现变性技术的精确控制,赵仲兴铁了心,他和另外两位主要股东三家人干脆吃住都搬到厂里,就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带着课题组一帮人,没日没夜地干,超声振荡浸渍技术、远红外梯度幅射技术、区域湿度均衡控制技术,一项项关键技术,硬是被他们啃了下来。

就在大家都感到有些曙光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又摆到他们面前。由于这项生产工艺从根本上推翻了原有印染的基本流程,再加上新工艺对过程控制要求非常苛刻,原有的许多设备都用不上了,必须重新研发设备,包括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设备,这些设备采购价格非常昂贵,在实际试验中操作不当,又报废了好几台,公司的资金开始吃紧,2005年底,企业账上几乎一文不名。

这时,有些人动摇了,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们也有点坐不住了。他们担心技术太超前了,超过了公司现有能力,弄不好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

赵仲兴不服输的性格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他凭着数十年在企业打拼的经验,知道成功往往就在再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当民革市委的同志去看他,为他鼓劲时,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有再多的困难也要上,东高人有这点儿志气。资金有困难,想办法筹集;技术有难题,再请教能人。只要大家一条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他分头召开股东大会、管理人员大会、最后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说:他这股倔劲倒真是感动了大家,公司办公室主任、财务会计……许多人悄悄地把自己的积蓄送来了,对东高人的无私和无畏,赵仲兴的眼睛湿润了。

他亲自出马,带着技术人员走访设备自动化研究所、化工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礼贤下士,诚挚的向老专家们请教。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他的精神感染下,老专家们感慨地说:“既然你们能做出这样无私的选择,为造福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在各方支持下,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工艺、设备、流程,一个一个困难被踩在脚下。

凭心而论,在“向印染行业要蓝天碧水”的这场争夺战中,赵仲兴不服输的顽强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发的命运,与此同时,东高人是无私的,专家们是慷慨的,在当今这个功利无处不在的商品社会中,他们都在“造福子孙后代”上找到了共同的坐标和语言。

耕耘后面是收获

辛勤的耕耘,必有丰厚的收获。

2006年,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包括工艺和设备,成功通过了小试、中试,并进入了实际生产运行。20066,新技术一期项目由常州市经贸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2006年10月通过江苏省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会,专家一致认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9月由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面料,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7年5月,该项技术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国家级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了由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评审组,把该项目推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协会“十一五”行业技术推广项目。接着,项目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定为“2007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和“2008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东高公司被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为“中国新型涂料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围绕这个项目,先后获得了6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实用工艺专利,赵仲兴也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以“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按照“东高”目前年产1400万米布的产量计算,一年可节水1862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7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60万元。前一阵,“东高”砸掉了18口大染缸,相当于600万元人民币,彻底告别了传统生产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肆瘧、印染行业惨淡经营的今天,“东高”一枝独秀,在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照样供不应求,售价还比传统印染产品翻了个跟斗,一些外贸公司为了保住订单,还驻厂跟单。所有这一些,还不包括新技术大规模推广企业将会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的工作非常忙,但作为民革党员,他对参政议政工作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区委邀请他参加区人大的工作,他最忙也是每会必到,多年来,他通过常州民革资助了多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学业。对取得的成绩,他始终十分低调,他说“我不想让新技术成为赚钱的机器,现在我最想要做的事,是怎样尽快把这项新技术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让更多的印染企业成为象东高一样的‘清洁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彻底摆脱困境,让我们生存的天空变得更蓝、土地变得更绿、河流变得更清、空气变得更清新,生活变得更舒坦。”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赵仲兴和东高人都在默默企盼。

 


 

版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6045106号)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A座1楼

邮箱:mgczsw@163.com   电话:0519-85683869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